英文名称:Solar-GradePolysilicon。
保利协鑫介绍铸锭单晶G3具有高产能、高效率、低成本、低光衰优点。第四是综合成本优势显著。
G3是采用铸锭技术生产单晶的第三代升级,99%的晶体是单晶结构,电池客户用常规工艺和PERC工艺验证后获得的光电转换率比直拉单晶低0.5个百分点,其成本却接近铸锭工艺,比直拉单晶低得多。更重要的是,99%的部分是这种晶向一致、位错密度低的单晶。目前为止,不知道单晶厂家怎么看。数据显示,G3在常规电池工艺、PERC高效电池工艺下与直拉单晶的效率差均小于0.5个百分点。茂迪股份董事长张秉衡在发布会上为铸锭单晶新品叫好,他同时抱怨说今年由于政策的原因导致单晶产品供应失衡,给业者造成了很大困扰,有大量新建的单晶电池、组件投资却买不到硅片。
铸锭一炉可上千公斤,其高产优于任何直拉四米,一炉四根、五根的直拉单晶工艺。据发布会介绍,G3是采用铸锭技术生产单晶的第三代升级,99%的晶体是单晶结构,电池客户用常规工艺和PERC工艺验证后获得的光电转换率比直拉单晶低0.5个百分点,其成本却接近铸锭工艺,比直拉单晶低得多。从2016年开始,领跑者基地的规模开始成为地面光伏电站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跑者项目就变得炙手可热。
在领跑者的基础上,又有很多人提出超级领跑者的概念,即前沿技术示范基地计划。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全文显示。因此,从事科研工作严谨的角度来讲,其实没有经历过的,都是未知的东西。4月18日的中美光伏年会上,GrapeSolar的董事长袁海洋如是说。
锦浪才成立12年,我们没有锦浪逆变器12年以上的运行数据。从2016年开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申请领跑者基地的热情也异常高涨。
拟申报前沿技术示范基地的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江苏阜宁以及黑龙江大庆。然而,现在主流的设备企业中,有多少企业的寿命在25年或者30年以上?锦浪的董事长王一鸣说:逆变器企业要承担的后续的质保服务,大部分企业提供5年、10年质保,有的企业甚至提供25年的质保。为什么有领跑者计划,但是没有一个长跑者计划?光伏需要一个长跑者计划。锦浪最多只提供10年质保。
技术进步是我们持续的追求,永无止境。一、炙手可热的领跑者基地光伏领跑者基地是国家牵头的大型基地项目,无论对于设备厂家还是投资商,参与到光伏领跑者项目中代表企业在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位于全国领先水平。据介绍,相对于第二批5.5GW,2017年即将获批的第三批光伏领跑者规模有望达到6-8GW,基地数量将维持在8-10个左右。2009年底全国的累计装机仅有0.35GW;仅仅经过7年,2016年底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77.42GW,是2009年的221倍!可见,光伏行业确实是个年轻的行业!企业在向客户介绍自己的组件和逆变器时,都宣称:我的组件(逆变器)能用25年,甚至30年
拿其他发电设备来举例,我们的风电机组,并不是按照风力机组叶片的功率标定,风能转换到叶片上,还要经过变桨控制、传动链、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能量转换匹配环节,最终才能馈送到电网;同样我们的火电机组的出力,也不可能按照锅炉的容量去标定。除了电力生产过程本身的损耗外,为了使得光伏电站达到最佳的投资回报,国外电站都按照一定的超配比来优化光伏资产,由于逆变器具备限制、平滑光伏输出功率的救济能力,即使偶然有高于标准日照的天气,逆变器也能很好控制交流出力,确保发电站在额定的安全功率附近运行。
我国光伏发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已达7740万kW,惊喜之余,笔者也发现了光伏装机容量虚胖的大问题。在此,我们呼吁按照交流容量核定光伏电站规模,放开直流容量核定的限制,不仅可以降低电力接入设备投资成本,大幅度降低上网电价,还可以延长电站白天发电时间,使得光伏发电曲线更加平滑,提高电能质量和电网友好性,当然也会給我们的光伏行业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
造成光伏装机容量不合理标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早期没有考虑那么多;电网对接入大量光伏设备的顾虑;行业发展太快标准滞后;组件参数和发电设备都是电参数也导致巧合发生;有关部门担心组件超配带来补贴增加等。根据统计,即使在高太阳辐射地区,光伏组件超配的比例都可以达到20%-40%,在日本、美国等地,有的设计超配比甚至达到50%-80%。以上,希望我们的能源主管部门能重新审视,修改完善相关规范,解决我国光伏发电有效装机容量虚胖症。国家标准《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规定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配置容量应与光伏方阵的安装容量相匹配,逆变器允许的最大直流输入功率应不小于其对应的光伏方阵的实际最大直流输出功率。目前阳光电源的全系列逆变器都已具备强大的光伏组件超配能力。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容量按照光伏组件峰值功率标定,能源主管部门按照直流侧容量核定审批电站规模。
光伏组件的功率是按照标准日照下的功率标定,也称峰值功率,平时除了西北高寒地区,其他地区能达到峰值功率的天数少之又少,加上光伏组件串并联后木桶效应导致的损失、衰减、灰尘、遮挡、线损、逆变损耗、变压器损耗等等,即使在标准的日照下,真正到达电网接入点的功率也要打个85折。由于这个标准把光伏组件的峰值功率和逆变器的功率按照1:1绑定了,导致目前电站交流设备的闲置,比如逆变器、变压器、接入设备等等,大量光伏电站的交流侧电力资产处于轻载和大马拉小车的状态。
未来光伏电站配备一定的储能装置,那么直流功率就没有办法标定为电站出力了。实际上7740万kW的光伏装机容量,仅仅是一个把每块光伏组件的峰值功率累加起来的数字,这是一个光伏行业的出货统计量,与发电设备的额定功率没有关系
由于这个标准把光伏组件的峰值功率和逆变器的功率按照1:1绑定了,导致目前电站交流设备的闲置,比如逆变器、变压器、接入设备等等,大量光伏电站的交流侧电力资产处于轻载和大马拉小车的状态。在此,我们呼吁按照交流容量核定光伏电站规模,放开直流容量核定的限制,不仅可以降低电力接入设备投资成本,大幅度降低上网电价,还可以延长电站白天发电时间,使得光伏发电曲线更加平滑,提高电能质量和电网友好性,当然也会給我们的光伏行业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光伏电站配备一定的储能装置,那么直流功率就没有办法标定为电站出力了。根据统计,即使在高太阳辐射地区,光伏组件超配的比例都可以达到20%-40%,在日本、美国等地,有的设计超配比甚至达到50%-80%。光伏组件的功率是按照标准日照下的功率标定,也称峰值功率,平时除了西北高寒地区,其他地区能达到峰值功率的天数少之又少,加上光伏组件串并联后木桶效应导致的损失、衰减、灰尘、遮挡、线损、逆变损耗、变压器损耗等等,即使在标准的日照下,真正到达电网接入点的功率也要打个85折。造成光伏装机容量不合理标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早期没有考虑那么多;电网对接入大量光伏设备的顾虑;行业发展太快标准滞后;组件参数和发电设备都是电参数也导致巧合发生;有关部门担心组件超配带来补贴增加等。
拿其他发电设备来举例,我们的风电机组,并不是按照风力机组叶片的功率标定,风能转换到叶片上,还要经过变桨控制、传动链、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能量转换匹配环节,最终才能馈送到电网;同样我们的火电机组的出力,也不可能按照锅炉的容量去标定。目前阳光电源的全系列逆变器都已具备强大的光伏组件超配能力。
国家标准《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规定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配置容量应与光伏方阵的安装容量相匹配,逆变器允许的最大直流输入功率应不小于其对应的光伏方阵的实际最大直流输出功率。以上,希望我们的能源主管部门能重新审视,修改完善相关规范,解决我国光伏发电有效装机容量虚胖症。
实际上7740万kW的光伏装机容量,仅仅是一个把每块光伏组件的峰值功率累加起来的数字,这是一个光伏行业的出货统计量,与发电设备的额定功率没有关系。除了电力生产过程本身的损耗外,为了使得光伏电站达到最佳的投资回报,国外电站都按照一定的超配比来优化光伏资产,由于逆变器具备限制、平滑光伏输出功率的救济能力,即使偶然有高于标准日照的天气,逆变器也能很好控制交流出力,确保发电站在额定的安全功率附近运行。
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容量按照光伏组件峰值功率标定,能源主管部门按照直流侧容量核定审批电站规模。我国光伏发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已达7740万kW,惊喜之余,笔者也发现了光伏装机容量虚胖的大问题上海交大沈文忠教授说到,双面双玻组件大大提高了太阳能光伏的性价比,前景广阔。StuartWenham先生提到,双面电池采用氢钝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初始光衰,PERC氢钝化技术需要更好的硅片质量,单晶与氢钝化技术的结合具有优势。
隆基乐叶的高效单晶组件在硅片端采用低氧硅片及特殊处理,在电池端采用LIR(光致再生)技术,解决了单晶初始衰减的问题,双玻封装技术使Hi-MO2具有30年功率质保,年衰减仅0.45%,另外,高功率组件节省了电站BOS成本、不增加安装成本的边框设计、适于搭配跟踪系统,为客户提供最低的度电成本,带来更加高效稳定的收益。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先生及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文学先生发表致辞。
李文学先生表示,近些年,单晶相关技术在持续发展,效率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使资源利用率得到很大提升。尤其适用于水面、雪地及经反光处理的地面与屋面条件,可显著提高发电量。
石定寰先生指出,技术进步决定光伏产业未来,实现平价上网是光伏市场的大势所趋,光伏企业需要以技术立本,通过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提高产品的转换效率,用效率的提升带来成本的下降,只有降本、增效二者齐头并进,才能进一步实现光伏的平价上网和去补贴化。在双面电池用玻璃方面,信义光伏陈建才先生表示,双面组件基本为边框式设计,对组件轻量化设计有明显优势,玻璃可以设计的很薄,降低了成本。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